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纪要 | 何平教授:财政货币化条件下清代的不完全财政与地方财政的重建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5-04-09

2025年4月7日晚,应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之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在历史学院203教研室,举行了题为“财政货币化条件下清代的不完全财政与地方财政的重建”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亦为“珞珈社会经济史论坛”第5期,由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主持,陈锋教授、彭凯翔教授、赵士第博士、尹巧瑞博士等列席与谈,校内外师生三十余人到场聆听。

何老师首先阐释了“不完全财政”的内涵。中央和地方许多行政事务的经常性开支都被排除在经制所规定的支出范围之外,只能谋求财政外的其他途径来解决,这种不能因事设费在制度上即存在支出缺口的财政即“不完全财政”,集中体现在官吏薪俸的低微、地方公费的缺乏和军费开支的不足。

接着,何老师论述了不完全财政体制对清代社会的破坏机制,不完全财政造成了民众负担加重和国家税收失控,最后集中表现在吏治的败坏上。何老师进一步阐述了养廉银制度的补救之道。起初养廉银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各级官府公私费用无所出的不正常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养廉银逐渐演变为“正项”,原为养廉经费的“归公耗羡”逐渐起不到养廉的作用,官员们将养廉银收入私囊,地方公费缺口再次增大,政府把目光再次转向加派,形成了耗外之耗。他进而指出,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制约和时势变迁的催化作用是导致乾嘉之际吏治败坏、赋税政策失效进而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随后,何老师从官方与民间不同的用银动机入手,介绍了明代所形成的“白银的世界”和“铜钱的世界”之双重货币结构,探讨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冲突与明清货币政策自主权的丧失。

最后,何老师从地方功能论、地方文献事实论与日记事实论等多重路径阐述地方财政的重建。基于纸背文书研究积累,他提出可从三个方面完善地方财政构建:一是深化赋役实施过程研究;二是明晰地方财力构成;三是解读财政行政治理机制。

在互动环节,何平教授就中西制度演进路径上的差异、氏族部落化国家与不完全财政的关系等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杨国安教授指出,国家的财政体系蕴含着十分复杂的内在逻辑。陈锋教授高度肯定了何平老师的讲座,并对讲座进行总结。陈锋教授指出,讲座带来三点重要启示:一是学术研究不能局限于学问本身,要形成发散性思维;二是注重总结与归纳;三是将学术研究和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具体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吸收多学科优势。讲座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