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下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主任邓云清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本土与泛欧:15、16世纪英国的智识样态与政治话语构建”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为“珞珈世界史学术讲座·欧洲史系列”讲座之一,由熊芳芳老师主持,蒋焰等老师,以及世界史专业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邓老师从“英国的内外之别”切入,初步阐释了“本土与泛欧”的概念,为讲座的主要内容作出铺垫。随后,邓老师从15、16世纪的欧洲知识背景、智识样态、本土与泛欧以及政治话语构建等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讲解。
首先,邓老师介绍了15、16世纪欧洲的知识背景。15、16世纪是资本的时代,也是知识的时代,资本的积累和扩张、知识的发展和传播共同成为推动世界整体化发展的动力。其次,邓老师谈及了智识样态的差异与共通。智识样态存在多种分类方法,邓老师以基督教智识、古典智识和日耳曼智识为例,介绍了15、16世纪欧洲智识的不同样态,并分析了这三种智识样态在社会秩序认知和治理方式认知上的共通之处。随后,邓老师从泛欧智识与英格兰本土智识的含义和内容,以及英国智识的本土化建构出发,介绍了英国本土与泛欧智识如何融合性建构。最后,邓老师以“commonwealth”一词为例,通过分析这一英国本地词语如何引入新意涵从而成为本土化的符号象征,介绍了英国政治话语建构的路径。邓老师指出,在政治话语的建构中,本土化占据重要地位,而域外智识的引入也是必要的。政治话语的建构可以借助域外智识,但最终都需要回归本土。
在互动环节,邓云清教授就英国的政治话语建构与民众的政治参与之间的联系、“commonwealth”这一政治话语对伊丽莎白济贫法及英国殖民扩张的影响、15及16世纪英国如何认识和区分本土与泛欧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也引发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并在研究视角、方法等方面给在座师生以诸多启发。
(撰稿人:2023级硕士研究生 盛芷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