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科创报国汇报会暨颁奖活动在南京大学举行。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全国2700多所高校、300多万名大学生的40余万件作品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我院本科生申报的项目《被“禁声”的文化瑰宝——境外博物馆涉疆文物展览的现状调查》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特等奖。这也是武汉大学人文学科首次获得挑战杯主体赛国赛特等奖。此前,该项目曾获武汉大学第十六届“自强杯”竞赛特等奖、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被禁声的文化瑰宝”团队由黄浈桢、姚鸿琪、柯雨萌、吕付婕、仲慧贤、王梓祺、王佳奇、戴利翱组成,李洋老师、孙琳老师任指导老师。两年来,团队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137家境外博物馆中筛查出25家藏有新疆流失文物的博物馆,统计出新疆流失文物8051件,编制出《流失海外新疆文物清单》;团队全面调查12家设有新疆流失文物展览的境外博物馆,线下调研其中8家博物馆,观众深度访谈202份。

团队调研发现,12家境外博物馆普遍存在“去中国化”的展览问题。这些作为中国新疆文化瑰宝的文物,在展览中其真实的历史叙事被选择性“禁声”。观众深度访谈表明,参观过展览的观众在地理空间、展览叙事和价值判断上都存在认知偏差。同时,团队借助百度云 API 情感分析服务等科技手段,发现非专业背景和专业背景观众的态度呈现感性与理性的两极分化。根据调研成果,团队揭示出境外博物馆展览“文化殖民主义”展览叙事体系,并据此提出建立自主的涉疆文物展览叙事体系。调研成果获得我国驻外大使馆及相关部门的肯定,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作出了武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回信中指出:“希望学校广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 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与指引下,团队直面国际舆论斗争的前沿,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体现了“研究真问题”的科研导向。同时,团队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国家主权的捍卫,转化为严谨求实的人文研究,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

据悉,“挑战杯”竞赛在中国高校中享有极高声誉,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大学生综合性竞赛。
此次获奖不仅展现了我院学子为讲好中国新疆故事挺膺担当的家国情怀,也体现出学校、学院对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培育。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历史学拔尖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