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员来院讲学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5-09-16

2025年9月15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长城学者”、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省首批“芙蓉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郑大华先生应邀来院,为师生带来一场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王萌教授主持,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王萌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对郑大华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指出,郑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研究领域成就显著、影响广泛,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素养深受敬重。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郑大华先生此次主讲《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对于当下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郑大华先生的讲学围绕中华民族的定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展开,回顾了自身在民族研究领域的学术历程,并介绍了所主持的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及重要研究成果。郑大华先生指出,中华民族早在古代就已形成一个“自在”的民族共同体,但其真正成为“自觉”的民族共同体则是在近代,尤其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正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并深入人心。

讲座中,郑大华先生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理论上的探索与突破。自1922年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以来,党在长征途中与各少数民族的深入接触,为后来民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1938年,杨松在延安马列学院的系列讲座,首次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系统的学理研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重要进展。

第二,中国共产党强调各民族命运的一致性。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差别侵略,党通过宣传和教育强化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提出“民族至上”的理念,号召各族人民超越阶级、民族差异,共同为抗战胜利而奋斗。

第三,通过动员各民族参与“全民族抗战”,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团结抗日的政策,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推动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郑大华先生强调,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觉醒和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理论、政策实践和动员机制上的创新,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郑大华先生的讲座为我们重新审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提供了深刻启示。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保卫战,更是唤醒民族自觉、凝聚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洗礼,这种植根于血火考验的共同体意识,至今仍是维系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历史昭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守护抗战胜利成果的时代要求,更是迈向新征程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继承抗战时期形成的民族团结精神,不断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