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琦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们作了题为“欧洲文明转型的范式转换:从经典理论到文化新视角”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系“珞珈世界史学术讲座·欧洲史系列”之一,由蒋焰老师主持,熊芳芳老师以及世界史专业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沈琦教授便以“为何探讨欧洲文明转型”为切入点,明确转型研究是学界核心议题,其本质是对“现代世界如何形成”这一根本问题的追问。韦伯的宗教伦理理论、波兰尼的社会经济大转型学说、诺斯的制度经济史研究,均从不同维度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
沈琦教授指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是转型研究的经典范式之一,其理论源头可追溯至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典论述。不过马克思本人并未对这一“过渡”问题展开充分论述。20世纪50年代及70至80年代,国际学界围绕该主题先后掀起了两次大讨论。围绕该范式,学界在过渡的核心动力与具体时段上始终存在较大分歧。
“大分流与小分流”是转型研究的另一重要范式。以彭慕兰、王国斌为代表的加州学派,借助中西比较研究方法,揭示了近代欧洲崛起的复杂成因。但学界对“大分流”的发生时间与核心诱因争议颇大,由此催生了聚焦欧洲内部发展差异的“小分流”理论。范赞登提出,1300-1800年间,欧洲内部不同区域出现显著的经济发展分化,北海地区特有的婚姻模式是关键。不过,“小分流”理论在分流的关键因素与时间节点上,同样争议不小。
随后,沈琦教授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学界“文化转向”下的新研究视角。麦克洛斯基将解释焦点从物质与制度层面转移至文化、伦理及观念领域,提出美德、尊严与平等观念是现代财富创造的真正源泉。莫基尔则将知识进步与启蒙运动,视为欧洲实现“大分流”及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保罗·斯莱克的研究表明,17世纪英国形成了独特的改良文化,推动农业、工业、商业及社会福利等领域实现全面进步。
讲座尾声,沈琦教授总结指出,“欧洲文明转型”研究应立足整体世界史观,聚焦多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在全球化视野下兼顾区域的纵向发展与横向适应。

互动环节中,沈琦教授围绕研究生论文写作与在场师生深入交流,建议同学们选题时既要扎根具体问题,又要拓宽研究视野,做到“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最终,本次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稿人:2025级硕士研究生 朱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