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惊闻冯先生仙逝,简直有点不敢相信。就在去年12月中旬,我们还与冯先生微信联系,说及新冠肆疟全国,请先生多加保重,先生回复已发烧住院。我们祝先生早日康复。没想到先生还是没能躲过这一轮疫情。

    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冯天瑜先生,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曾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华元典精神》《中华文化生成史》等,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湖北省出版政府奖等。已出版的《冯天瑜文存》多达17卷20册,近千万字。冯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被译为英、日、德、韩等文在海外发行,也曾前往日、美、德、澳等多地讲学。

    德高望重,学人楷模

    先生师德高尚,诲人不倦,关心后学无微不至。先生桃李满园,所培养的近50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目前均已成为全国各个领域的中坚骨干。冯先生家中衣食简朴,工资半数用在购置书籍、古董上,几十年下来,数量可观,且多珍品。冯先生说:“父母一生清贫自守,淡看金钱,‘有饭吃即可,何必追求多财’是冯家口头禅。”多年来,先生时常于深夜翻检图籍、把玩藏品,在与先贤对话、相与辩难之际,思逸神超,偶尔迸发出意象奇瑰的火花,这无疑成为冯先生研习中华文化史的一种知识补充与灵感源泉。

    冯先生为我们策划《中华文化元素》丛书,并担纲主编,亲撰总序,对待审稿非常认真。2013年夏,我社请冯先生来长春终审稿件,安排宾馆小住。本意是请先生避暑休息,稿件并不急迫。冯先生两天多一点,加班看完了五本稿子近二百万字,稿件上有大量的批注和改红。先生真是治学严谨,令人钦佩!

    冯先生与长春出版社的合作友谊

    冯先生是我们的老作者和老朋友。与先生相识和合作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冯先生与我社合作的书主要有:

    1.中华文化元素丛书

    2016年第一辑出版。该丛书由阐发体现中华元素的若干文化事象的系列作品组成,如《饮食》《节庆》《武术》《服饰》《宗族》《汉字》等,第一辑14册,200余万字。该丛书由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和华中师大姚伟钧教授主编,十七位专家学者参加,历时四年打造而成。该丛书是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是一部关于“中华文化元素”的系列性研究丛书。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学术品位较高的文化史丛书。

    2022年第二辑已出版5册。包括《剪底生花(剪纸)》《酒里乾坤(酒)》《对联新谭(对联)》《坐隐忘忧(围棋)》《四时节气(节气)》等,共5册,100余万字。是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2023年12月拟推出第三辑8册。《礼仪探源(礼仪)》《兵器钩沉(兵器)》《十二生肖(生肖)》《漆器新探(漆器)》《青铜觅踪(青铜器)》《陶风瓷韵(陶瓷)》《玲珑玉器(玉器)》《诗辞歌赋(诗赋)》等,共8册,160余万字。

    2.“冯氏三藏”

    《翰墨丹青:冯氏藏墨》(典藏版)和(精装版) 是冯天瑜的父亲冯永轩先生20世纪20-60年代集藏的唐人写经、明代山水画及大量清代、民国文士政要书画、尺牍,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极大。

    《冯氏藏札》 是从冯永轩、冯天瑜先生集藏的信札中精选出来的一批颇具代表性的重要信札,共计195通468页,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其中包括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重要名流探讨文艺,湘军、淮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及将领们的军政书信、左宗棠平定新疆的密函、民国新疆政要的信札等。它囊括了从清代中期至现当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反映了当时政界、军界、教育界、艺术界等各界高层人士往还信件的合辑。

    《冯氏藏币》 是冯氏父子收藏的古今中外的硬币。中国的从夏代一直到民国历朝历代硬币;西方的有各国硬币。这集中地反应了硬币在社会经济生活流通中的流变和兴替。

    冯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

    第一,“视学术为生命”。冯天瑜教授治学勤奋专注,多才多艺;为人乐观豁达,谦逊平和;处事公正无私,通达随缘。他晚年一直把病房当书房,手不释卷,创作不辍,真正做到了“视学术为生命”。他关心时事,体恤民情,竭力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他待人接物,使人如沐春风,友朋遍及天下。


    第二,学术创新的典范。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页)这句话用来评判历史学者颇为合适。1980年代以来,冯先生直接参与并推动了我国“文化热”的兴起。他领衔撰写的近百万字的《中华文化史》,是新中国首部中国文化通史,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叙述框架和理论模式。他在每个领域都独具创识,引领新说,洵为大家。他提出了中国文化的生成生态论、中华元典精神及其近代转型、历史文化语义学等原创性理论,先后出版了《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多部经典性著作。学术创新的典范,他当之无愧。

    第三,无偿捐献文物。1979年初,冯家将所藏古币全部捐赠武汉师院(今湖北大学)刚复建的历史系。受父母所定的家风影响,冯先生和其兄弟坚守“收藏而不贩卖”“取自社会,回馈社会”的原则。2015—2018年,先生整理的家藏文物图册《冯氏藏墨》《冯氏藏札》《冯氏藏币》在长春出版社出版后,“冯氏三藏”渐为人知,海内外欲以高价收购者不时与先生联络,皆被谢绝。2018年,冯氏两代学人将长达半个世纪间收藏的文物珍品全部捐出。冯家“以守护文化为职志,视家藏珍品为天下公器”的精神,堪称今世美谈。由于捐赠的文物和艺术品数量庞大,仅书画就有400多幅,武汉大学特设“冯氏捐藏馆”,并于2018年12月3日举行了开馆仪式。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冯先生千古!我们永远怀念您。


    长春出版社

    202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