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 哭先生

    2023年1月12日10时41分,先生病逝于湖北省人民医院,下午2时半许,午休很少做梦的我,突然噩梦惊醒,手机中闪现出冯门弟子群才武师兄关于先生仙逝的泣告,锥心之痛,瞬间袭来,群里众弟子哀思不绝,我写下“长歌当哭,悲痛悼念吾师冯先生!”已是泪如泉涌,双眼模糊。

    我自幼失去父母,拜师冯门,先生师母对我关怀备至,我也早已视先生师母为父母般的亲人,先生溘然长逝,于我而言,悲恸犹如当年家尊离世,沉重而难以自拔。

    几日来,恍恍惚惚,不敢错过群里的任何消息,不断刷屏悼念先生的网站,看大家的吊唁、悼词,看先生的生平、相册,看一篇篇悼念的祭文、一段段难忘的追思,看家中冯先生题字赠言的书、亲书所赠的画卷,看着哭着,哭着看着,泪水擦了流,流了擦,从不愿相信,从不敢相信,意志坚强如钢、八历心脏手术、战胜癌魔四期的先生真的离开了我们。与先生交往的一幕幕交替出现,悲恸难忍,不能自已,欲书祭文,敲键艰涩,句不成句,篇不成篇。

    今日已是16日,群里依然有纪念文章不时传来,每每读之,泪水如断线珠子。看到师母给先生的祭文,沉痛中已有少许平静,得到些许安慰。我们还要接过先生的接力棒,继续下去。先生在晚年,老骥伏枥笔耕不辍,孜孜以求之。他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学术成就,学术的探研已经融入于他的生命,贯穿于他的生活,学术成果卷帙浩繁,鸿篇巨制照耀寰区,不仅这种治学精神要我们永远继承,先生“向着公民的无悔抉择”宏伟遗愿也需要后辈努力去实现。擦干泪眼,我们继续前行。

    永远怀念冯先生!

    柳素平

    2023年1月16日泣书


    附收录于《中国文化史研究再出发》(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的一篇旧文,以兹纪念。

     

    冯氏学脉传承之精神

    冯门一学,最早源自章黄一脉,又承梁王余绪,风雨沧桑历经百年之久,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化史篇和煌煌巨著。冯氏几代学人,个个投身史籍,心无旁骛,薪火相传,学术不辍,既传递着一种严谨、宏阔的治学精神,又在各自领域内多有创拓。笔者不揣浅陋,尝试简要梳理其传承精神,大概有三:

    一、父子承继,庭训严格

    在学问的教育传递中,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尤其是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家庭中,父亲是责任、安全的化身,“由于父亲在身体、气质和思维上的特点,他总是能积极地解决各种问题,总是勇敢地承担家庭的责任,总是以建设者、改变者的形象出现,因此很容易被当作孩子心中的偶像”。在传统社会更是如此,子女对父亲有着仰慕、信赖、敬畏的心理,从父亲身上能够获得面对外部世界的信心,父亲的话一诺千金,父亲的教诲掷地有声,子女直接接受吸收。所以大多耕读相传人家,十分重视庭训,那些家学源远流长的书香门第,亦均是父子迭代传演,父亲身上家学的潜移默化作用,对后辈学术的承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学术文化传统精神的核心之意,就是“书香门第”,民国时清华有名导师、冯氏学脉的渊源人物——梁启超、王国维,无不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章太炎是经学家,是史学家,是文字音韵家,是思想家,是医学家,投身学术著作等身。但他同时既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革命之志,又兼有民国大师们身上的“臭”脾气,狂傲、峻急、疯癫、戏谑,为人耿直不媚俗。这与他父亲的言传身教、督学庭训关系密切。章太炎祖父章鉴,为光绪朝国子监生,酷嗜古书,所搜宋元明版本古籍达五千卷。至其父章濬时,家道中衰,但仍恪守家学世业,苦志向学,并极其重视庭训,对年幼的章太炎常进行学问指导,亲自课业,教授他吟咏《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阅读《明季稗史》17种和王夫之的《黄书》。左宗棠在江浙战场督战时,章濬曾亲献地图,陈述善后之策,可见其家国情怀,受庭训影响,章太炎十六岁便文声显露,而他后期浓厚的悲天悯人情怀恐怕也与父亲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章太炎的得意弟子黄侃,精通音韵训诂,兼工诗词散文,“为学务精习,诵四史及群经义疏……得书,必字字读之,未尝跳脱”,是训诂学家、音韵学家,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教授。和其师风格一样,黄侃也是狂傲、自负,为人率真而自在。其父黄云鹄乃清末进士,曾任盐道、茶道、按察使、书院山长等,官至二品大员,为官清廉,以学行著称,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书法家、理学家,博学多才,诗书画琴兼擅。黄侃自小随父赴任,父亲言传身教,对他影响深刻。在成都武侯祠,祠壁悬挂楹联甚多,归家后,父亲随意抽问,他当即背诵,不差分毫。黄侃之父教子甚严,规定《史记》《汉书》必须从头背到尾。九岁的黄侃已经能读《经》,日逾千言,人呼“神童”,其父亲怕他骄傲,以书谕之曰“尔负神童之誉,须时时策励自己,古人爱惜光阴,勿谓年少,转瞬即壮矣”。

    大凡能够成就大家者,多得益于或严谨不苟、或儒雅宽厚但均学识渊博的父亲课教。先生之父冯永轩,先拜黄侃门下学习,后又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为清华研究院国学门“七十子”之一。他专于楚史、西北史地和古文字学研究,精于收藏考证古文物,先后在新疆省立师范学校、安徽学院、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师院任教。同时,冯永轩先生亦是性格刚直、宁折勿弯之人,他师承章、黄,也将这种严谨治学、课读庭训精神向下一代传递。冯先生在自己的文集中,称少年时代攻读经典、博览群籍,都是在父亲言传身教的严格庭训下进行的。先生年幼时,父亲于幽深雅静的小院中,为之“讲授《论语》《孟子》的全文和《史记》选篇”,“不仅逐句吟哦经典原文,而且背诵程注、朱注等各类注疏,并联系古今,议论纵横”,先生“则记录不辍,偶尔插问,父亲又申述铺陈”。览读书中这种庭训形象,如影视慢镜头滤过一般让人刻骨难忘。

    此乃冯学传承精神之一,父辈言传身教,既是亲切的现身说法的榜样,又是保证学问扎实传承的基本根柢。

    二、家国情怀,悲悯苍生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中国的士人阶层从诞生那天起,就拥有了一边读书著文一边心存天下、怀念苍生的胸怀。真正成大道者,无不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天下,充满着一种忧患意识、悲悯情怀。这种情怀鞭策着历代明君贤臣不断进行以民为本的革故鼎新、兴利除弊,推动历史向前。冯氏学脉作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一支显学主流派,保持着这种悲悯苍生的家国情怀传承不辍,尤其在当今,功利化日重的国情民风下,更显可贵。

    1885年,章太炎参加科举考试,考试题目是《论灿烂之大清国》,他顿时火冒三丈,这与他脑海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横行霸道的洋人、生活艰辛的国人等的社会现实相差悬殊,他奋笔疾书,第一个交卷。监考官本十分高兴,以为第一份试卷一定是满篇的歌功颂德,但章太炎写的都是对清政府的抨击和鞭挞;黄侃许身革命,义无反顾,连故土母亲的坟茔都不能瞻谒,只得让苏曼殊绘《梦谒母坟图》来表达深切的思母眷恋之情。却在1911年夏,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撰写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刊于汉口《大江报》,酿成“大江报案”,其三大疯子之一的声誉名至实归。袁世凯筹谋帝制时,托人带3000大洋授意黄侃写《劝进书》,他不仅不写,还拿钱去旅游,把袁赏给他的金质嘉禾勋章挂到自家猫的脖子上,这和梁启超严辞袁世凯20万大洋换取《异哉所谓国体之论者》一文一样,充满着为四万万人争国格的凛然正气。

    冯先生父亲在西北,当他意识到当政者真实的丑恶嘴脸时,决心辞官归乡,学习被困京师设法突围寻其师梁公的蔡锷,假意借大吵赶走夫人,然后辞官新疆;抗战胜利后,他不畏生死,抨击国民党政府腐败,被“职业学生”尾随盯梢;文革时期又于深夜抢救藏书至省图书馆。

    冯先生少时,就力拒权贵,从未进过自家正对门住着的国民党元老邻居,后又一再拒绝“进京任职”,两度辞做校长任命。两代人累世的丰富藏书,先生从不问收藏经济效益所值几何,却全部捐献给武大图书馆,建成冯氏捐藏馆,惠及师生。冯氏父子不畏权贵、不谋私心、胸怀天下的浩然正义荡气回肠,让人感佩万千。

    冯门一派的这些做法,充盈着满满的悲悯苍生、家国天下的伟大情怀。正式立志于这样的情怀和心胸,才使得冯氏学脉扎根民众,汲养深厚,传承不辍,代有大家出现。

    三、治学勤奋,自成一家

    在2019年冯氏捐藏馆开馆仪式的学术座谈会上,冯先生曾慨叹,他做学术研究,只有两个优点,一为热爱,一为勤奋!的确,自章黄、梁王以下,到先生之父冯永轩,再到冯先生本人,学脉传延的重要精神,就是深深爱之,勤奋研之,手不释卷,笔耕不辍,然后才有了丰富的著述,才成就了既有师承又有创获、最后自成一家的境界。

    章太炎在学问方面,集思想家、朴学大师于一身,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学富五车。终生所著《章氏丛书》、续编、三编、《太炎最近文录》等,共计400万字。章大师爱读书,卧室中除了床就是书,每次半夜醒来就想到某书某事,立即起床到书架上翻阅,兴之所至,从不加衣,即使寒冬亦如此。由此想到先生女儿冯可耘在网络上交流的一段话,她说先生因为忙碌了一天,晚上觉得身体不适,很早就和衣躺下休息了,可是夜半3:00刘老师醒来,发现冯先生居然在案牍翻阅书籍!用可耘的话说,父亲对书的痴几近恐怖状态。先生真不愧为冯氏学脉之传人。章太炎不仅在幼时,全文背诵《史记》《汉书》《四书》,还通读过“顾氏《音学五书》、王氏《经义述闻》、郝氏《尔雅义疏》”,通读后,便达到“自是一意治经,文必法古”的境界。而且成年后,为了全面了解清代汉学成就,他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通读了道光年间刊刻的《学海堂经解》,后又通读了光绪年间刊刻《南菁书院经解》。这两部书,前者凡74家、188种,共1408卷,后者110家、209种,共1430卷!如此勤奋治学精神,即使不成大家,也成疯魔了。

    黄侃治学,上绍汉唐,下承乾嘉,多有创见,虽已名声赫赫,且身体虚弱,但仍致力学术而不倦。他有感于其师“老乃益劬,笃旧不迁,真望尘莫及也”,从老师那里承继了勤奋治学的精神,声称“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总广揽”,“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他治学广而精严,以“勤”字当头,所读的经、史、音韵、文字等书,都反复读数十遍,其熟悉程度达到随意指出某条内容就能说出在某书的篇、页,乃至行数。厚厚的一部《周礼正义》,他限定自己180天读完,100册之多的《清史稿》,他每一卷都要详加圈点,对自己谨严自守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坚持谨慎著书,虽自五十岁开始,但一发不可收拾,仅一年时间,先后有《携秋华室词》《音略》《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及《文心雕龙札记》《说文略说》《尔雅略说》《尔雅郝疏补丁》《集韵声类表》《声韵略说》《声韵通例》《云悲海思庐诗钞》等十多种作品问世。遗憾的是,天不假年,知命之年过早谢世,徒留下大量的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遗稿。

    冯永轩先生从商周史到西北史,再到楚史,从史通史论到音韵小学、文字学、金文,所著之书纵横磅礴,洋洋大观。在著述《中国史学史》时,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独具特色,每论一部史籍,必旁征博引,采掇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学术源流与演变进行详尽梳理;在西北边疆地史和华中楚地史两个学术重心之间,他既有煌煌巨著,又有札记论文和史料整理考证,还重视考据和实地考察,收藏珍贵的文物资料,最后集腋成裘形成了今天的冯氏收藏。他的《五水与五水蛮》《说楚都》等文论,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不可磨灭价值。

    冯先生之手不释卷、嗜书如命、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也承继着章黄、梁王大家勤奋治学精神之遗风。正是得益于“热爱”和“勤奋”,先生成为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家,他的学术建树,既有通过“即器求道”“观象索义”,建立中国文化史架构,又有注重“生成”“转型”的晚周和晚清史研究,既探究“整体”,彰显“地域”,精研文化的“一”与“多”,又“贯穿古今”“打通中外”,为往圣继绝学,为世人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化篇章。

    冯学一脉,治学勤奋、严谨,博大宏阔,著述丰富,注重师承,但绝不沿袭,都在各自领域内多有创见。正如章太炎评价黄侃那样,“既学习勤奋严谨,又无呆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最终自称家法”,严谨治学,传承理念精神,又自成一家,乃冯氏学脉传承精神的精华所在。惟其传承,才成学脉,惟其创获,才有发展,正是如此精神,才使得百年冯学传承不辍,发扬光大如此。

    结语

    冯学一脉的传承精神,在父子承继,严格庭训,在悲悯苍生,家国情怀,在治学勤奋,自成一家,无不映照着“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浩然正气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责任担当,这不仅是吾辈作为冯门弟子要学习和传承的丰富财富,更是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研究所要承继传递的一种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