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悼恩师冯天瑜先生

    不久前还在微信里与大家密切交流的先生突然间就离开了我们,这使我一直感觉不是真的。近些年来,不论病情如何起落,不管在家里还是医院,先生总是泰然自若,争分夺秒做学术研究,比大部分健康人还勤奋忙碌。在这种繁忙中,先生一次又一次战胜病魔,创造奇迹,让医生都不可思议。我们更感觉无论什么疾病到了他那里都会投降。没想到此次新冠成为那最后一根稻草,先生终被这场已历时三年的大劫难夺去了宝贵生命!

    1996年先生在武汉大学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我有幸考入,忝列冯门聆听教诲,与其他几位师兄跟随先生做中国近代转型前夜思想文化史研究。由于家庭原因,2002年我从任教的历史系调至深圳工作,惜别恩师和母校,转眼间已历二十载。离开了史学研究领域,与先生师生关系中更多了一份亲情。

    2007年4月底,先生应深圳市委宣传部之邀到“市民文化大讲堂”讲座。其间我与师弟杨建两家人请先生餐叙。当时先生刚六十多岁,精神矍铄,两家的孩子尚且年幼,一个一岁多,一个三岁多。先生看到在深圳出生的两个小宝贝欣喜不已,一起拍了不少照片,充满天伦之乐。那个照片集在我电脑里的名称就是“冯爷爷来了”。第二天正是“五一”节,我们陪先生参观了市民中心、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关山月美术馆等地。深圳图书馆建筑优美,先生看得很有兴致,夸赞深圳市文化建设做得好,我们还照了合影,没想到几年后我受组织委派去了那里工作;在参观关馆画展中巧遇关老1944年画作《今日之教授生活》,画中一手捧书阅读一手握火钳夹柴烧饭的主人公正是武大数学系的李国平院士,也是历史系同仁李工真教授的父亲,先生饶有兴致地在该画前留影,说回去给工真看。先生自己是艺术高手,有不少绝活,画世界各地的地图、画人物素描都快速传神,对音乐也饶有兴趣,口哨吹得婉转悠扬,是他休息放松练习气息的娱乐活动之一。先生是文化艺术通才,很有兴致地参观这些场馆,我想这可能也是他学术上视野宏大、气象万千的奥秘所在。纵观学术大家,往往有着多方面的优长,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胸襟格局远超常人。先生对历史研究充满盎然兴趣,数十年如一日不舍昼夜,天分加勤奋才成就今日之先生。后来由于繁忙或身体原因,先生再没来过深圳,留下永远的遗憾。

    2012年初我到图书馆工作后打电话向先生报告,至今还记得他高兴的样子,连声说:太好了,去图书馆好,这样你又可以多做点研究了!先生母亲曾长期在湖北省图书馆工作,他从小浸泡图书馆博览群书,获益良多,后来更是深度使用图书馆的专业读者、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支持者。先生是湖北省图书馆名誉馆长,2012年12月8日省图十万平方米的新馆开放,先生当天下午即受邀作《湖北省图书馆——中国公共图书馆之嚆家珍,饱含深情。由于工作关系我叨扰先生的次数也渐渐多起来。大概同年年底,我想在图书馆打造一个新型文化空间,让读者能从图书馆数百万藏书的汪洋大海中一站式现场饱览文史哲等领域的经典精华,同时开展各种开放式公益阅读活动,改变人们对传统图书馆只是借书还书的刻板印象。我想为这个空间取个好听、响亮的名字,最好再有点来历才有趣,因此想到了“南书房”。图书馆是市民的大书房,改革开放的特区深圳在中国南方,深圳图书馆地处深圳“圣山”莲花山南,小平同志“南巡”等,“南”已成为开放、温暖的象征。且“南书房”名出有典,在清代曾是康熙皇帝的书房,后成为其起草诏令的核心中枢机构。用此名也寓意 “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因与传统帝王有染,担心被好事者曲解影响图书馆声誉,为此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为此我专门给先生打电话,汇报了种种考虑和顾虑,先生听了赞扬我的想法,认为名字可以用,坚定了我的信心。2013年4·23“世界读书日”,以全新理念装修一新的南书房正式启用,至今已近十年。深图以这个新型空间为根据地,筑巢引凤,发布经典阅读书目,凝聚专家学者资源开展“南书房夜话”、“人文讲坛”等面向公众的数千场高品质阅读活动,还创新管理方式365天7-11超长时间对读者开放,将之打造成一片学者、资源与公众学习水乳交融的文化绿洲,小小“南书房”成为深圳中心区的一个文化标志。不少人称赞这个名字取得好,现在回望,若没有先生当年给予的支持和信心,这个空间还不知道会叫什么呢。

    2015年7月,我的书稿《包世臣经世思想研究》有幸入选“深圳学派建设丛书”即将出版,我将此消息报告先生,并请先生赐写序言。那时正值武汉火炉酷暑之际,先生被出版社索稿,手上正日夜忙于《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一书定稿,但还是二话不说当即应允,还把手上著作的目录“呈上”给我“了解大要”,承诺“待8月后为你作序”。那时还没有微信,为此事与先生邮件往来频频,先生不以为扰,还每次都以“张君”相称,如朋友般谦虚尊重,每令我感动又汗颜。

    先生的学术研究广博专深,大开大合。早些年不少人看不明白先生研究的内在逻辑。直到近些年我也才明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知识求索是先生重要学术理路,而传统士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家国情怀则使其学术升华,形成超越一般专家学者的大家气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先生赴日讲学期间发现爱知大学大量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日本人对中国国情调查之广泛精深,令人震惊。其调查机构最重要的一是滿铁、二是东亚同文书院。前者中外多有研究,后者长期未予注意”。因此他任教几年间放下原定研究项目,全力投入书院资料蒐集整理工作,“遂有此后各种研究的展开”。先生曾多次赴日讲学,研究内容多有涉及中日文化比较、近代语词转换及日本侵华渊源等。从国家民族安危出发他多次提醒国人对日既要谦虚学习,又要警惕借鉴。“日本人在近百年间对中国进行了周密的自然—社会调查,而吾人对自国只有粗枝大叶的认识。国人须警醒,要向强敌学习。在中国大街上烧丰田汽车、砸日本料理店,救不了国、爱不了国”。“现在日本人研究中国的热情已消减许多,但日本知中远过中国知日的不对称局面没有改变。这应当引起国人注意并亟谋改善。我虽病体,仍力推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的相关研究,就是试图为克服弊端略尽微力”。“中国因不重视社会调查,对自己的国情地情亦知之粗略,有必要借鉴日本中国调查的方法”。先生近几年在微信中对弟子友人写下的这些文字,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佩。“君子怀德”,基于伟大目标出发的研究自然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2018年,国家图书馆委托先生主编《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丛刊》,年底先生告知我们“整理资料450册,已由国图岀版社出版”。获此消息,深图于2019年上半年采购《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正编200卷,续编250卷)入南书房陈列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先生知道后很高兴,说这仅展示了日本中国调查之一角。“时下正在与人合作,做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之研究,初稿略成”。并让我将两套丛书陈列全景、丛刊“解说”拍照给他看。此工程规模宏大,有弟子称赞先生“效率令人惊叹”,先生说“二十多年努力,谈不上效率”。“凡做成一事,才能在次,要在持之以恒,犯难而进一一如果认定了那是应当做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先生二十多年的“持之以恒、犯难而进”才有了2018年的厚积薄发!其后,凡有领导、专家来深图参观调研,有机会我都会介绍这套丛书,传递先生宏愿,让更多国人了解历史,警醒自强。丛书的公开陈列也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近、了解它,南书房不仅弘扬优秀文化,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林”与“史林”关系密切,先生对我的指导没有边界。2020年3月,新冠疫情紧张,深图第七年举行的“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专家论证会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这个每年三十种,十年共推荐300种经典图书的长远计划越到后来难度越大,因为面向市民读者推荐不仅考虑经典性、专业性,还要考虑时代性、公众接受度等等。为此我又想请先生出山帮忙把脉。没想到的是先生接到书目一小时之内就给予了详细回复:

    (一)所选皆佳篇,但过于高端。作为普通家庭读物,可删去艰深、偏僻之作。

    (二)作者要准确。《诗经》不宜写孔子,《周易》不宜写周文王,等等。

    (三)各种选本、译注本、笺注本,须分标原作者、注者,如《书目答问补正》,分写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另外,家庭读本,有张著《书目答问》就足够了,范《补正》就太专业了。张之洞著作更应上《劝学篇》及何启、胡礼垣的《劝学篇书后》(我作有二书的评注本),可见近代思想的大格局。

    (四)目前选本较偏于文献学、笺注学。家庭读本不必走此一路,而应更多着眼于文化史、文学史、科技史。

    (五)建议补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鲁迅作品集。现代中国学者优秀作品可略加几种。

    五条意见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回复神速。先生对于经典著作信手拈来,已远超我们本年度推荐书目的预期,对十年书目都予以了高屋见瓴的指导。

    先生尊崇文化,淡漠金钱。2018年12月3日,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开幕”。先生将其父亲冯永轩先生(王国维、梁启超弟子)及其兄弟两代人接力90余年收藏的珍贵文物及艺术品捐赠给武汉大学(图书馆),且藏品已先后考订整理公开出版(《冯氏三藏》),将藏品与研究成果都奉献给了社会。我有幸受邀躬逢其盛。仪式上高朋满座,隆重盛大。但先生由于刚做过化疗,身体十分虚弱,几乎需要人搀扶行走。多年未见,见此情景令我心境黯然。当天下午“冯氏学术源流座谈会”,我上台发言时竟至哽咽失态,所幸先生后到会场没有看到。记得最后先生发言时虽身体孱弱,但充满哲人之思和浩然正气,令人动容。会后冯门弟子与先生在珞珈山庄大堂合影留念,成为我与先生最后的合影。“士致于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中国传统社会以士为“四民之首“就在于以士人风骨为社会高标,先生无疑堪为当世表率。我经常叨扰先生,以私济公,先生从来有求必应,义务劳动。偶有一点薄酬他说“别来这套”,坚辞不受,令我犯难。工作中由于体制内单位酬劳较低常遭嘉宾诟病,相形之下先生视此类俗事如无物,境界岂止明月清风。

    大约2017年底,师弟万齐洲在微信建立“冯门弟子群”,逐渐成为先生与弟子们交流学术,分享心得的好地方。由于受业有先后,又分散四方,弟子之间不一定熟悉,但这个群宛如一个家庭把大家聚拢起来。不管成员在外是什么身份职务,在先生和师母眼皮底下均如稚子,同门们经常打趣辩论,童言无忌,一些活跃分子更创造了不少笑料,给女儿不在身边的二老生活增加了一些乐趣。先生是资深球迷,每次世界杯评球、测球已成一绝。2022年11月下旬世界杯赛开始,群里又格外热闹起来。先生有言在先:“时下正忙于《周制与秦制》定稿(商务催要颇急),无暇旁顾,只有晚上抽半小时测球,必然粗率”。我对足球一窍不通,但看先生在短暂的闲暇中测球,还能大段大段发表评论,好奇之心难以遏制,12月10日一大早就向先生提问:“一直好奇您是用的什么输入法,每次在手机上打那么多字”?师母很快回应:“他用手写”。不一会儿,先生以他特有的严谨深入完整回应:“张岩女史:我处于原始状态,不会拼音和五笔。电脑写作使用汉王笔,手机上则指头书写。近二十年的几本书都是汉王笔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诚落伍者也!但有其弊又略存其利一一因经常汉字书写,汉字文化的若干奥妙得以牢记并偶获心得,有助于文化史、概念史研习”。我说,“我电脑是五笔,但在手机上是用手写输入,常感不耐烦。冯老师手机也是手写,每次写得多、准且毫不影响思想之敏锐犀利,佩服之至”。这是肺腑之言,也许诚如一些论者所言,先生的文字表达已至出神入化之境地,无论以何种方式,严谨敏锐之语言皆会快速流畅而出。因为我家里有个小球迷,这次世界杯居然与先生有了一点交流。18日晚近11点,曾被先生抱在怀里照相的大一儿子放假回家,还在地铁上就发来信息:开一下电视,看世界杯。我舍命陪君子,不懂球也陪着看热闹。上半场比赛法国队没找到感觉,零点时分,先生在微信里说:“上半场法国卓异的快攻完全没有打出来,下半场应振作”。我把先生意见念给儿子听,儿子说:“相对其他顶尖前锋姆巴佩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经他同意,我把此意见发到群里,先生马上坚定回应:”姆巴佩下半场会有作为!”儿子又让我把他的意见发到群里:“不把克陵兹曼解放出来,姆巴佩难有作为”。结果下半场法国队果然有炫目表现。0:46先生点评:“姆巴佩攻入点球1:2姆又攻入2:2双方同一线上““法的进攻是由姆巴佩为首的几位黑人年青队员完成的”。在事实面前儿子由衷表达钦佩之情:"冯老师厉害"!只有当妈的知道要让一个00后心服口服有多难。点球大战一完,我熬不住赶快去睡觉了,第二天看到先生于凌晨3点多的留言:“终于完成了我最后一次练智.乐心的预测。诸君看下届、下下届、下下下届……勿忘告吾关键消息”。师母说:“他大概想到“家祭无忘告乃翁”了!这几句话令人有些伤感。彼时先生正在医院承受心脏、新冠的双重病痛,不仅利用一切时间手定书稿,观球期间精准分析预测有时还推及家国社会及至治学方法,其能量、效率可能超越了百分九十以上的健康人,这是什么样的精气神在支撑着他!因此我说:“35岁的梅西寄托了人们的英雄梦想,冯老师是学界英雄 ” 。姚彬彬师弟说:“三十五岁的运动员相当于八十五岁的学者“。我说:”的确,阿点球满贯与梅西导师的传帮带分不开”。先生不正是如此吗?除了个人治学,还利用所有机会对这帮弟子治学与为人耳提面命。

    2022年12月27日清晨做了一个特别的梦,有些不安,醒后马上在手机备忘录记了下来:“昨晚8:06冯先生在群发信息:‘已入重症二科上呼吸机’。今早6:40左右梦见与几位师友和冯师相聚,共览某部著作,后喜悦平和约着游泳去。当时便想冯老师不是在住院吗?梦醒。忆其情其景类《论语·先进》中曾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难道这是冥冥之中先生给弟子的召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这两句送友人的诗近些天常入脑海。它不能准确表达弟子送别恩师的沉痛心情,挥手之间却体现了先生对待生命学术沉潜的执着,不羁的洒脱。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先生风范长存,先生精神不朽!

    张岩

    2023年1月14日动笔

    21日除夕改定于返乡高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