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第二党支部、2024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2025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联合组织积极分子培训实践课堂,赴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院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5700㎡的“共和之基”陈列成为实景课堂,支部同志们在五个展厅中一步一史,完成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

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纪要
在讲解员带领下,同志们循着“共和之基”动线,用脚步丈量首义之路。
“各位请看,这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细则。”讲解员指向第一展厅玻璃柜,低沉解说把大家带回列强侵略下摇摇欲坠的晚清社会。同志们俯身细读割地赔款条款,抬头目睹八国联军油画,灰暗色调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个字提供了直观视觉体验。


大变局孕育新思想。步入第二展厅,讲解员指向孙中山手书“三民主义”草稿,“民族、民权、民生”昭示着时代号角的出现。另一侧展示墙上,历次起义地图灯光闪烁,讲解员逐一指出萍浏醴、安庆、黄花岗等失败节点,“十次起义、十次挫折,但革命党人愈挫愈勇”,让同志们对“革命原起”之艰辛有了直观感受。


第三展厅的灯光突然转暗,讲解员示意大家驻足于复原的楚望台军械库场景。“1911年10月10日晚,第一声枪响就在这里!”配合爆炸音效,同志们仿佛置身百年前的硝烟,有人轻声默念“彭、刘、杨三烈士”的姓名,记录“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关键词。武昌起义开启辛亥革命序幕,标示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穿过枪声,大家跟随讲解员进入第四展厅。巨幅电报墙前,十三省响应电文滚动播放,“每亮起一封电报,就有一块版图点亮”。同志们仰头数着亮灯省份,在“武昌—长沙—西安”光轨前合影留念。展馆内,恢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板诉说着万千气象更新。从此,整个华夏大地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第五展厅尾厅,讲解员把大家带到“振兴中华”霓虹字前,“百年辛亥,精神不老”。同志们面对今日武汉胜景,感叹先辈志士仁人的牺牲与奉献,更加珍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美好近日,坚定了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誓言。
辛亥革命博物馆情况介绍
辛亥革命博物院坐落于武昌首义广场,由原辛亥革命纪念馆与红楼整合而成,是全景式展现辛亥革命历程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院内红楼为鄂军都督府旧址,1912年亚洲第一个共和政权在此诞生,被誉为“共和之门”。党支部同志们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南区“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览分为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个部分,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了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变革和中国“共和”之基的开创局面。
参观感悟
本科生党支部书记,2022级本科生,沈欣:
站在辛亥革命博物院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内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仁人志士如何“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即倒”。
辛亥革命这场伟大觉醒,如同黑暗中的星火,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奠定了基础。时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宗旨牢记于心、践行于实。
2024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2024级硕士研究生,罗怡佳:
带队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院,我更深切体会到“振兴中华”不是口号,而是一场接力。当讲解员让我们把手放在《临时约法》玻璃柜前,我真切感到百年前“主权在民”的温度——那正是我们今天科研报国的逻辑起点。我将把这份震撼带回支部,把辛亥火种写进论文选题,把抗战精神融进田野调查,让红色档案在青年学者手里转化为新时代的中国叙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跑出我们这一代历史人的加速度。
2025级硕士研究生,积极分子,李润: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有幸跟随支部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院。馆内文物与史料,生动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先烈们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不懈抗争,让我深受触动。未来我会以先辈精神为指引,扎实学习专业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走出展厅,硝烟已远;抚今追昔,使命在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把忧患意识转化为科研攻坚的韧劲,把革命斗志注入学术报国的实践,以敢于斗争的意志和经得起检验的学术,在新的伟大征程中讲好中国史学故事,续写“振兴中华”的时代篇章!


